直击本质
Link
Publisher
Type
自我提升
Score
⭐⭐⭐⭐⭐
Status
finished
Author
Publishing/Release Date
Summary
这是一本让人读起来全程兴奋的书,思考的方式让人眼前一亮

著名商业顾问、《5分钟商学院》的作者刘润在他的《新零售》一书中写道:“新零售的本质是效率更高的零售。”
熟悉孔子的人都知道,孔子之所以被尊为至圣先师,是因为他有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天下观”。可孔子为什么会有“天下观”呢?哲学家王东岳说,孔子之所以有“天下观”,本质上是因为中国很早就是大一统的国家了。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发表视频演讲,敦促大家要更深入地研究基本问题。他说,中国企业界和政治界的改革人士,虽然在推动改革和发展上做了很多贡献,但也有一个突出的缺点:“对千变万化的形势跟得比较紧,对背后的基本问题研究得不够深入。”而这种浅尝辄止带来的问题是:“对于本质性的问题缺乏深入研究,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是就事论事。”
刘润所说的本质,其实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孔子大局观形成的本质,其实是这种大局观形成的根源
吴敬琏重视研究问题的本质,其实是指要研究问题的底层逻辑
三段话中的本质都不一样,但是把三个问题放在一起,可以称为事物的本质。
在《象与骑象人》中,作者写道:
我们可能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的内心并没有一个能够决定自己行为的“最高决策人”。相反,真正的自我由多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主意。甚至,有时候各个部分间的意见还彼此冲突。在自我的各个组成部分里,有一部分是我们内心的自动化系统,包括内心感觉、本能反应、情绪和直觉等;另一部分则是理性的思考以及理性的要求。
通过这段话,你就不难明白自己心中不同时刻的欲望会造成你不同的行动的原因了,再次发现两个对立想法的时候,你需要记住:“聚焦到当下正确的事情上。”
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工作中的问题还是与伴侣生活中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往往都不是单一的,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当出现问题时,试着多方面的考虑,也许能从本质上解决
作者从文章的标题该如何取,到微信的创始人创立微信的逻辑,竟让我比较清楚的理解了人性和软件之间的联系。微信标题只有击中人的痛点或者爽点,才会有更高的阅读量,而反过来说,每一篇集中人的痛点和爽点的文章,得到足够的曝光度后,都会有很好的阅读量,作者思考是因为亘古不变的人性——贪婪,嫉妒,恐惧,固执。也即贪嗔痴。
张小龙说,就是要让我们的产品能够不断的响应人们的贪嗔痴,来产生用户粘性。当他们的研究一个产品时,会变成研究人性,而不是产品的逻辑。
面对百思不得其解的困难,潜意识其实也是有这不可小觑的生命力的,它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逻辑,而看清事物本质的能力,需要我们不断地训练自己。而训练的动力,来自于好奇心,当然你也可以常用提问地方式来保持自己地好奇心。
联想地能力,书中作了一个绝佳地比喻,将联想比作是“辅助线”,这真是一个精妙绝伦地比喻,联想确实有这样地功效,并且联想是是有着一定方向而非盲目地
作者举出了一个十分贴合我现在处境地例子,在解释迁移能力时,作者讲到了印度早期地经济发展战略叫做“不均衡发展战略”这个战略地意思是说,早期地印度,面对着百废待兴地局面,没有大头小头一起抓,而是将比较有能力发展地轻工业作为第一个目标进行发展,而轻工业又是十分重要但是目前没有能力发展地重工业地基础。
这个发展战略,给印度带来了极大地发展优势;作者将这个战略联系到自己地高考,在高考数学复习中,前期她总是将精力放在最后一道题目地练习上,而最后一道题目往往是整张试卷最难的部分,就像是印度百废待兴时的重工业,看到了印度发展的这个战略后,她转变了思路,将目前自己有能力进行的对选择填空,简答题目的练习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抓,掌握后,接着在更牢固的基础上解决最难的题目,考虑到准备考试本就是可能时间有限的特点,假设时间没有来得及解决最后一道题目,保证小题目的正确率也能够让她得到满意的分数,最后的数学结果也表明了这个战略确实是正确的,小题目的正确率很高,简答也扣分不多,虽然最后一道题目没有拿到满分,但是分数已经理想。
可见两件事情虽然“表面不同”, 但是“本质相似”,这样的运用就是迁移的过程。
我目前数学和专业课的基础已经有了,但是都很不牢固,想要在 50 天后的考试中取得胜利,我也应该采用这种不均衡战略来安排自己的复习,重新细化确认自己的知识体系非常重要,拿到小题目的分数,是成功的关键。
甜蜜区战略告诉我们的是,了解自己的能力边界比拥有的能力本身更重要。巴菲特将这一战略运用到了极致,他控制住了追求更大利润的野心,只在自己了解的行业中寻找最合适的生意进行投资,这一战略毫无疑问是造就了他成功投资者地位的关键原因之一。
“竞争者战略支付”迈克尔·波特说:“在生物有机体中,生命能力的消耗是为了维护一种精巧的指需。而企业这样的组织,是由人所形成的网络构成,它具有绝对的,可能陷入更大混乱状态的倾向。”
这句话让我坐直了。毕淑敏说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我追求一个人像一支队伍的状态,今天看到迈克尔波特说的每个组织都具有绝对的,可能陷入更大混乱状态的倾向,让我架起了一座理解上的桥梁,我既认为一个人要有自己的秩序,我同时也感觉到每个人都有绝对的,可能陷入更到混乱状态的倾向。
所有我们需要管理自己,用某种方式维持自己的秩序内熵的平衡。书籍就是我的途径,是我维护我自己秩序平衡必须的精神动力的重要源泉。
上面这段加黑的字体是在读完迁移这章之前写下的,书籍是维持精神秩序的方式。而熵增对于自己和企业管理的经验,在作者看来,是让这个整体处在一种不安全感中,创造增长的机会。
比如任正非的华为内部的红蓝军对抗的管理,让蓝军做假想敌,寻找红军自身的缺点进行攻击迭代。再入腾讯的赛马机制,即这个制度不会主动去发现人才,而是在内部让人才可以自己冒出来,让金子的光被看见。
对于自身的成长,作者提出我们要让自己处在学习去甚至是恐慌区中。检讨自己,我发现目前现在已经处在一种舒适区的环境中,我熟悉了每天的事情,熟悉了周围的人,甚至对于要学习的知识点,都是熟悉的。
但是明明这些知识点我还没有完全透彻。我想现在我应该让我的知识点体系的不透彻暴露出来,接受审判。把自己放在一个开放的境地,吸收信息。
层级思考法

影响自己能力和行为的,很大程度上是指导思想,所以,你在做一件重大决定时,一定要考虑一下,这个决定符不符合你自己的愿景(最高目标),符不符合你的身份(方向,对公司而言,要考察的是使命),符不符合你的价值观(做事的方法,衡量标准)
时间轴思考法
对于站在时间轴的终点上的思考方法,我想用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的一段话作为总结:“思考死亡,能使我们的追求减少世俗的成分,而增加精神的内容。死亡的想法对我们的影响,或许就是引领我们去追求那些对我们来说真正重要的东西。同时,死亡的想法能使我们漠视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因为他人的评价毕竟与我们的死亡没有丝毫关系,对死亡的预见能够使我们追求心中最渴望的生活方式。”

太阳系预警系统已经于五个小时前证实,对本星系的黑暗森林打击出现。这是一次维度打击,将把太阳系所在空间的维度由三维降至二维,这将彻底毁灭太阳系中的所有生命。预计整个过程在八至十天内完成,截至公告发布时,太阳系三维空间向二维的跌落仍在进行中,且规模正迅速扩大,速度正迅速加快。已经证实,脱离跌落区域的逃逸速度为光速……政府提醒所有公民,逃逸速度远大于目前人类宇宙飞行器的最高速度,逃亡成功的可能性为零。
上面是三体中一段文字。拉大自己的的世界观,也许你会很容易从因为以自己为中心而产生的诸多烦恼中脱离,变得通透明亮起来。
克里希那穆提在《一生的学习》里写道:“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了解由自我认识而来,而自我认识,乃是一个人明白他自己的整个心理过程。因此,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
哲学家斯宾诺莎说,人类所能希望达到的最大极限就是自我满足。然而,没有对自我的了解与深刻的觉知,满足从何而来?
除自我觉知外,还要自我探索,因为“我”不是固定不变的,“我”的潜力与能量远远比我现在所见的更大。
也许没有书东对我问的问题的回答,我看到无限游戏和有限游戏的部分,只能想到父亲曾经那句影响我价值观的话。小学三年级左右的一天我听到同学说如果他考试考的好,他的爸爸会给他买一件玩具做奖励,我很是羡慕。于是在爸爸来接我回家的路上,我跟爸爸提到了这个要求,显然同学的目标对于我来说非常容易达到。我问爸爸行不行的时候,爸爸很平静的告诉我,“你学习得到的东西是你自己的,并不是替我们学习的,为什么要我们奖励你呢?”也许是从那时候开始,我逐渐形成了比较宏大的价值观。
在王道时,书东每天都能起的很早,于是我问他是什么动力让他起来的,他说到点了就该起来了,也许这就是我以后的生活,我应该接受。我问他怎样克服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时,他也说,敲代码也许就是我以后的生活,我慢慢习惯了。
所以看到这个部分,我不敢止步于自己已经不知不觉有了对无限游戏的思考的骄傲之地,而是回过头来重新思考这种无限思考可以带给我的新知。我思考自己的所想,虽仍在角色和条件的基础上,但具有实际意义。记录如下:
我想,现在的我,如果把时间和空间拉长,我应该做的是下面的三件事情:找到自己生前死后想要的形象,终我一生耐心经营;找到符合自己信念和能力的事业,即使付出一生不会后悔;找到自己愿意包容爱护的女人,倾尽一生相陪不忘初心。
塑造者思维(零基思维)
这里坐着旁征博引,说了一个”最小阻力“的概念,这个概念本是物理层的概念,给人的感觉就很物理,但是却能够联系到我们的大脑,我们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往往会给出一个最先想到的解决方案,可以说是惯性思维,也可以说是习惯。面对一件我们一直都处理不好的事情,而每次遇见这件事情我们都不自不觉的用已经尝试过的最常用的那种方式解决(明明知道不能解决,但还是这样做了)的时候,也许我们可以用塑造者思维来创造。
确实很多时候,当我们面对一件要处理的事情时,我们都是用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但有时并不见得见效。我们应该做的,是转变一下方法,想想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愿景,再反推达到这样的愿景,我们需要怎么做,从此刻为思考基点而不参杂过去的那些让人难以处置的情况。
人们总是抱怨他们成为现在的自己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但我不相信这是因为环境。改变世界的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寻找梦想中的乐园,当他们找不到时,他们就会亲手创造。
People always complain that they become themselves now because of their environment, but I don't believe it's because of the environment. Changing the world is such a group of people who look for the paradise of their dreams. When they can't find it, they will create it themselves.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有句名言:如果你不能量化一件事,你就无法改进它。因为你没法改进你不能衡量的东西,所以你首先需要量化你的增长。
失败原因四:随意乱花钱
大一做过一个朗途自我测评,上面对思维方式的一个调查让我印象深刻,得到的结果,我确定当时的自己是避免失败的行事方式,这让我觉得对自己不满意,我当时似乎突然找到了一个新的生活方式,于是,整个大学四年,我企图打破原来的行事方式,不按照套路出牌,去经历新鲜的事情,放下自己一直经营的形象,挖掘自己的潜能,甚至让自己处于低点,知道没有什么需要避免的,我开始转变,去追求成功,身上也轻松了许多,而此时,就在我觉得这样的状态很符合我的想法(或者说符合资料所说的好)时,又看到了艾菲的这本书,突然,矫枉过正的思想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追求成功”让我们跟上时代,不断更新自己的信息,而“避免失败”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比如,这是一种逆向思维,你可以通过制定要避免做的事情清单,让自己很容易把控自己,用沃伦巴菲特的话就是“让你可以在 10 秒内对 90% 的东西说不“。找到不变的东西可以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后图求成功,并且能够让自己内心笃定,以不变应万变。
正如作者所说,追求成功的正向思维是“阳”,避免失败的逆向思维是“阴”,二者不可偏废,方可平衡。
为了实现长期目标,我未来5年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为了实现未来5年的目标,我今年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为了实现今年的目标,我这个月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为了实现这个月的目标,我这周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为了实现这周的目标,我今天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为了实现今天的目标,我现在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逆向思考的另一个模型——幸福-痛苦模型
这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思考方式,正向的思考方式中,我们讨论如何获得幸福,从而遵照执行;逆向的思考方式中,我们要讨论的自然是如何获得痛苦,然后规避。
看到这里,我也想要为自己制定一份痛苦清单
- 做事说话时千万不要考虑别人可能有的想法,这能帮助你迅速获得更多人的反对。
- 可以尽量只谈自己的感受,突出自己的地位,这样可以让你迅速被人讨厌
- 尽量跟着手机的推荐玩手机,这样你能更快的忘记你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沉浸在萨拉吧唧的笑声中逐渐愚蠢。
- 在思绪纷飞的时候仍然一手玩耍,一手做题,这样你可以自然的发呆。
本书的最后,作者推荐了 55 本书。书荒财富。